乐鱼登录入口

你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球磨机

受污染的泥巴烧一烧又可再利用江大创新团队为湖泊治理开出新“处方”

时间: 2024-04-01 00:04:02 |   作者: 球磨机

  将“生病”的湖泊底泥,通过清淤烧结治疗,“痊愈”后变身为蓄水陶粒,既可以回填到湖底,又可再利用于水生植物种植。

  5月23日,江汉大学环境与健康学院梁勇教授和曹梦西博士、陈路锋博士等小组成员,在武汉淡水生态修复联合中心(以下简称“联合中心”),就进一步推广湖泊底泥变“害”为宝的经验开展学术讨论。

  联合中心由江汉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于2021年10月联合组建。作为产学研合作新模式,联合中心的院士专家团队呼吁加强湖泊个性化治理管护,实施“一湖一策”,让生态保护的方法的治理效果最大化。

  该团队研究之后发现,受化工污染的湖泊底泥中的重金属、二噁英以及短链氯化石蜡等污染物浓度高、环境持久性强,很难依靠湖泊自净能力去除。

  传统处理方法,是将受污染的湖底底泥脱水后填埋,“病症”并没有去除,也不适应需求。

  怎么对症治疗?通过进一步研究,团队发现“生病”的底泥能够最终靠高温热解碳化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置,重金属在烧结的陶粒中固化,在水环境中不易溶出,而二噁英等有机污染物可高温分解。

  在明确方向后,梁勇教授团队与武汉铭创新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科学技术创新合作。梁勇教授介绍,将这些受污染湖底底泥,加入添加剂后,采取了特殊生产的基本工艺,通过850℃—1000℃烧结,形成一颗颗类似核桃的陶粒,“相当于生成新物质新产品,具有高效蓄水能力,可用于植物栽种和园林绿化,从而变废为宝,实现污染底泥的资源化利用”。

  不仅如此,双方还共同研发出新型淡水生态修复模块,应用于江汉大学的清源河中,定期观测各种水生植物的生长及河道水质变化。

  这些首次用陶粒栽种的水生植物长得怎么样?5月23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在江汉大学清源河边看到,狐尾藻、苦草、鸢尾等各种水生植物郁郁葱葱,河道内水下森林初具规模。

  江汉大学环境与健康学院梁勇教授小组成员在查看水生植物长势情况。 记者胡义华 摄

  专家小组成员陈博磊副研究员说,蓄水陶粒投入湖底形成新的土壤介质,净化水质同时,还能促进各种水生植物的生长,“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运用生物操纵原理及技术、结合人工强化的生态修复模块,必然是未来水生态修复的发展的新趋势”。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营业执照,仅供网站使用